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
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建筑OA系統(tǒng) > 項目進度管理軟件
項目管理——效益提高之路
“項目”,在二千多年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我國的萬里長城的建造都是典型的項目。但是,“項目管理”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卻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候,出于軍事的目的,需要研制新式武器、需要搞雷達等等,這些項目技術復雜,參與人員眾多,時間上又非常緊迫,因此,人們開始關注如何有效地實行項目管理來實現既定的目標。到今天為止,項目管理的提出還也不足200年。
項目管理的突破性成就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1957年,美國路易斯維化工廠革新檢修工作,把檢修流程精細分解,憑經驗估計出每個工作的時間,并按有向圖建立起控制關系。他們驚奇地發(fā)現,在整個檢修過程中不同路徑上的總時間是有差別的,其中存在著最長的路徑。通過反復壓縮最長路徑上的任務工期反復優(yōu)化,最后只用了78個小時就完成了通常需要125小時完成的檢修,節(jié)省時間達到38%,當年產生效益100多萬美元。這就是至今項目管理工作者還在應用的著名的時間管理技術CPM,即“關鍵路徑法”。
好事經常成雙。就在關鍵路徑法發(fā)明一年以后的1958年,美國海軍研制北極星導彈時,在CPM的技術基礎上,又采用按悲觀工期、樂觀工期和最可能工期三種情況估算不確定性較大的任務時間,用“三時加權”方法進行計劃編排,只用了4年就完成了預定6年完成的研制項目,節(jié)時間也達到了33%以上,這就是著名的PERT,“計劃評審技術”。
兩項技術的顯著成果提醒人們,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在“項目管理”中還存在著可觀的空間。這個發(fā)現促使不少從事項目管理的人們走到一起來共同探求其中的奧秘。1965年,以歐洲為主體的一些國家專門成立了一個組織“國際項目管理協(xié)會”,縮略為IPMA。這個協(xié)會主要以各個國家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組織為主體。由于國際性項目管理組織的出現,大大地推動了項目管理的發(fā)展。

在60年代初期,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倡導下,項目管理也引進了中國,開始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試點應用網絡計劃技術,當時曾將這種方法命名為“統(tǒng)籌法”,在上海寶鋼、遼寧鞍鋼、安徽馬鋼、湖北葛洲壩工程、天津引灤工程等建設中都有應用的許多經驗和成果。為了進一步推動項目管理工作,以中國科學院管理科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所牽頭成立了“中國統(tǒng)籌法、優(yōu)選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并掛靠于西北工業(yè)大學。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也組織了國內的專家,在1992年推出了網絡計劃技術的國家標準GB/T 13400,建設部在2001年初也推出了部標。近10幾年來,項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IT等領域也成果累累,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建設中效果非常顯著;在90年初天津滌綸廠,采用了網絡計劃技術進行年度檢修優(yōu)化,把時間從35天縮短為30天,僅此一項當年就增加產值335萬元。聯想集團消費電腦事業(yè)部,結合業(yè)務對項目管理的需求,配合項目管理相關理論、方法,于2000年底在天麒、天麟產品的開發(fā)過程中實施基于Project+Project Central的軟件方案,使該項目在8個月的時間內完成,達到了全球PC技術的最高水平。
項目管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項目的復雜化而逐漸形成的一門管理學科,項目管理的理念目前在人們實踐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項目管理在中國的發(fā)展,可以說,記錄了中國大踏步向國際經濟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加入WTO為中國企業(yè)及政府進一步加深與各國政府及企業(yè)間的國際合作開辟了道路。從聯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辦事處(UNIDO ITPO-CHINA)在華業(yè)務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項目管理知識的缺乏,已成為企業(yè)與不少地方政府深入開展國際合作

